2025
四月

03

1428

【天主教教会史】|朝圣之途第二十九集:第三世纪教难的原因及事迹(五)东罗马教难

1231231

各位听众朋友,您好!我是陈亭,您一定还记得,上个星期我们在朝圣的旅途上,看到了教会历史上最后一次、也是最可怕、牺牲最大的一次教难,在西罗马,终于落幕了,但是在东罗马,仍然不停地继续迫害圣教会。今天,我们就来看看,在东罗马教难的情形。

“代克里先”退位后,罗马的政局又陷入动蕩不安的状态。许多野心份子争夺帝位,有一个时期,全国各地有六个皇帝,每个皇帝都有自己的军队支持,内战不休、生灵涂炭,各地基督徒的命运,操纵在各地政治领袖手里,就看这些领袖们对基督徒的态度来决定。一般来说,罗马的教友比较幸运,他们重建了教堂、公墓,多瑙河流域的教会团体并未受到骚扰,东方的教会,情况就太惨了。在东方,新的元首继续的摧残教会。公元306年,颁布了新的诏令, 强迫东方各地区的教友向邪神献祭。他们预先把基督徒的名册造好,逐一点名,叫他们出来献祭,教友因此而没有一个能倖免于难,他们有如送往屠宰场的牛羊。埃及的教友所受的苦难最惨重,“贾烈”的辖区内,教友的被迫害反而更变本加厉。圣“庞费利”在巴勒斯坦遇难;“费立亚”主教在埃及遇难;罗马驻埃及的军官拒绝背教,被斩首致命。被判处死刑的基督徒,还算是幸运的,经过短暂刹那的痛苦,即刻得到致命的荣冠,但有许多的烈士生命虽获保全,但却被发配放逐充军到巴勒斯坦或塞浦路斯的矿坑,终身服劳役做苦工,过著暗无天日的非人生活。但发配之前,还在他们身上烙上记号,并将他们的一只眼睛刺瞎、或把脚踝骨打断,终身成为残废。杀人不眨眼的“贾烈”,终于遭到天遣,染上了可怕的恶疾,发臭的毒疮,繁殖著蛆虫,而且渐渐蔓延到全身,他终于承认他的病,是一种基督徒的天主给他的惩罚,承认武力暴行残害基督徒并不能摧毁圣教会。就在公元311年的四月,他下了一道诏令,即刻停止血腥的迫害运动,并与天主和好,他更请求教友为他祈祷。不过,狡滑的“马西明”对“贾烈”的诏令虽然不敢违抗,但是始终不肯放弃迫害教会的计划,被囚的基督徒暂时获得释放。诏令颁布后不久,“马西明”就利用种种籍口禁止宗教集会,等到“贾烈’去逝后,“马西明”不再有任何的顾忌,对圣教会再度展开惨烈的迫害,除了拘捕基督徒之外,他还打击基督徒的信仰,组织反宗教的演讲,出版反宗教的书籍,他一手屠杀的教会知名人士,有巴德里主教“玛多达”、亚历山大城知名的学者“伯多禄”、安提约基亚的圣经考古学家“吕西央”。而在非洲,除了强迫基督徒背教之外,更命令他们交出经书并加以焚毁,许多烈士宁可牺牲性命,不肯交出经书。

在亚美利亚,40位兵士不肯背教,被剥去衣服,丢在一个结冰的湖上活活的冻死。基督徒却不念旧恶及宿怨,遇到瘟疫、天灾、人祸总是踊跃捐款,救济灾民,深深博得外教人的钦佩,人民的舆论转向基督徒,更深的同情基督。

接下来要来分析、研讨 300年来的教难,在教会历史上、在信友的信仰生活上的意义和价值。我们阅读或听讲殉道者传记的时候,从内心深处,都会发出激情和感佩,这些烈士们的英勇精神,多么伟大,他们确实是第一流的英雄。这些烈士们无论是有名的或是无名的,都正气磅礡,视死如归,宁为玉碎,不为瓦全,但这并不表示,殉道烈士有比我们还坚强的精神力量,他们也具有一般凡人共有的人性情感,我们相信,他们在准傋接受死刑以前,也曾相互讨论,刀剑砍在头上究竟有多痛?被野兽捉住撕碎咬烂究竟有多恐怖?临死的时候,究竟有什么痛苦?他们在想像这些恐布的景像时,难免心里忐忑不安、害怕、紧张,然而他们的勇气终于克服一切的畏惧,他们面对刑场时,彼此互相鼓励,在日常生活当中,人与人间 免不了有摩擦、有龃龉,一且到了生死关头,烈士们都站在同一阵线,休戚相关,利害一致,充份发挥了友爱团结的精神。他们这种视死如归,绝不是一种盲目的冲动、意气用事,却是抱著神圣的目标,用自己的鲜血、用自己的生命,来为真理作见证啊!他们在环境强迫他们表明态度,在真神与邪神之间作一抉择的时候,毫不犹豫的为主基督牺牲,决不贪生怕死!

 

「殉教」这两个字,原文是希腊文,意思是「证人」,所以这些烈士是为基督作证,行为固然是英豪的、流芳万世、也为万人所景仰,然而殉道者绝,不是为了要博取旁人的赞扬而做出这股英豪的行为,天主的圣意既要他们为真道作证,他们绝不推辞,踊跃完成这光荣的任务。殉道者对加害于他们的人,绝不会有怀恨报复的心理,他们彻底实践了基督在十字架上「宽恕仇人」的精神。

为基督作证,这是每一位殉道者杀身成仁的目标,他们以言语、以鲜血来实践这个伟大的目标。烈士们被捕后,在法庭或刑场上公然宣认自己的信德。这一类的例子,自圣教会第一位殉道烈士“斯德望”开始,就不胜枚举。当然宣认信德的具体表示,各国不同,有的人只是简单一句话「我是基督徒」,有的人呢,比较详细,更有的人,所采用辨词的体裁,简直就是一篇神学和护教的论文 ,例如公元180年,“阿波尔尼阿斯”在罗马受审时,旁听的人都是知识份子和参议员,他费了三天的时间,把圣教会的理论根据,阐述无遗。这一连串的方去,尤其以鲜血担保的证据,产生了惊人的效果。

殉道是具有示范性模范作用的,因为人类的本性,是很容易受高尚行为的感动和鼓舞。信友们,看到他们的同伴在残酷的刑罚中、在死亡的威胁下,这样怡然自得、坚忍不屈,往往情不自禁的喝采欢呼,心向往之,愿意分享致命的光荣。当一个人看见自己的朋友,或自己的家人舍生证道,一定是非常的感动。“奥力振”亲眼看过他的父亲被押往刑场,他用一种羡慕的口气回忆那英勇的时代说:「从教会成立之初,直到现在,教友便一直受到殉教的打击,他们真是忠贞,我从坟地给殉教者送葬归来时,便立即开会,教友们毫不动摇,望教者在殉教和死亡的气氛中受训,教友们坚持信心到死不渝,望教者也经得起考验,一心信赖生活的天主,毫无畏惧,我们深知一切都是奇蹟。走向永生的道路,虽狭窄难行,可是他们勇往直前,一点也不犹豫。殉道者的鲜血是最好的凝结剂,将全体信友凝结成一体,凝结成圣教会的坚固基础。」

殉道者的英豪行为,对外教人也产生非常深刻的印象,大部份固然是到刑场来看热闹,满足他们的好奇心,可是当他们看到了这样动人的情景,不由自主的发出钦佩之情,觉得教友们的精神,确实非一般人所能及,有时,因刑罚过于残酷,观众对受刑人表示怜悯和同情;有时,观众因教徒无辜被判处死刑感到愤怒;有时观众受了殉道烈士善表的鼓舞皈依基督;甚至连刽子手也放下了屠刀归向主基督,这些都不能不令人歎为观止。

圣“儒斯定”曾写过一本取名为「护教者」的书,在书里,他自己记述了这样的一段话:「我过去是不信从耶稣基督的,在教难的时期内,我常听到别人控告基督徒的罪行,可是,自从我目睹了他们视死如归、舍生殉道的那时刻开始,我就坚决的相信,这样英勇的烈士不可能作非法的事。」“代尔都良”说得好:「你们最残酷的刑罚毫无用处,反而成了引人入教的动机,你们越屠杀,我们的人数越增加,殉教烈士的鲜血,是基督圣教的种子,你们驳斥我们为迷信,其实为你们和其他的人,更是莫大的教训,无论是谁,面对如此残酷的刑罚而能豪无畏惧,而不探索其中的道理呢?」这其中的道理是什么?就是对基督的信仰,教友们所追随的就是那位为我们的罪被钉而死的基督,祂曾说过:「谁欲拯救自己的生命,就必须丧失自己的生命!」在圣教会的历史上,这句话为古代教会而言,并不是一种隐喻而已。

基督的这句不朽名言,解释了殉道者为什么会这样英勇,殉道者的言行,他们的牺牲,必须用一种超性的目标来解释。

殉道,是天主赋予信友的一种特殊的恩宠;殉道,是容于信德、望德、爱德的一种行为表现,他绝对信仰耶稣基督,他完全希望获得天主恩许的永远福乐,他也是为了爱耶稣基督而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,殉道烈士卓越地实践了信、望、爱之德。

各位众朋友,今天「朝圣之途」,我们又得在这儿暂停下来,下星期我们将在时光坠道中,带领各位继续在朝圣的旅途上向前迈进,陈亭祝福您平安愉快,愿殉道圣人们的英勇牺牲精神,鼓舞各位的信、望、爱三德更加坚固,下星期我们空中再见!  

评论

请你先登录再进行评论。